公司新聞
COMPANY NEWS
服務新聞
COMPANY NEWS

企業上線ERP之前為什么要做好流程管理?
現存問題
企業上馬ERP系統是大勢所趨、成功實施ERP是眾望所歸。但不少企業在ERP方面進行了巨額軟硬件投資及人力投資,卻沒能帶來預期的管理效益,陷入了一種不斷投入卻無法得到合理產出的投資漩渦。01為什么ERP實施時要做好基礎管理?
東信達發現,企業在實施ERP項目時差強人意的原因有很多,有人說是因為軟件選型失敗(占55%),或因為管理協調不夠而失敗(占25%),或因為實施失誤而失敗(占30%)。
01“流程清”的核心是流程標準化
企業的經營活動是由許多流程所構成的,如采購、供應、財務、人力資源、生產、設備、銷售等。實施ERP系統實際上就是將這些流程整合起來,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。所以,企業在實施ERP時關注的焦點應該是流程而不是軟件技術。有一句俗話是這樣說的:如果說數據是ERP實施的基石,那么流程就是ERP實施的靈魂了。
沒有流程標準化就沒有ERP實施成功的可能。因此,流程缺乏標準化對于急于實施ERP的企業是致命的,因為沒有先把流程合理化、標準化就去把流程固化到ERP系統里,企業在處理業務時就必然會感到不順暢。只有將企業所有的業務流程都整理出來,實現標準化、程序化和書面化,把企業的業務流程從“人治”提升到“法制”的層面,實施ERP才會做到“流程清”,才會事半功倍。
02“數據準”在于準確計量和定額
沒有高質量的數據,ERP應用就成了無源之水。ERP數據分為靜態數據和動態業務數據。靜態數據包括基礎數據和期初數據,只有準確無誤的把靜態數據錄入ERP系統,ERP系統(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)才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。
至于動態數據就有一句更通俗的話,就是“垃圾數據進,就會垃圾數據出”。所以,做好基礎管理的定額和計量工作,是保證ERP數據質量的先決條件,也是保證ERP數據質量的關鍵一步。
03“規則明”在于制度規范化
ERP上線是一種部門利益和人員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,是規范化制度和隨心所欲的管理習慣發生沖突的過程。經驗告訴我們,基礎管理薄弱的企業,普遍會存在“無法可依”、或“有法不依”的“ 人治”管理,這種非規范化的管理方式是與ERP實施所要求的“法治”方式是相違背的。
當企業的規章制度不明確時,利益沖突往往會導致ERP實施名存實亡,ERP實施也就必然會擱淺。因此,為了ERP能順利實施、上線及運行,必須還要用規范化的制度來保證ERP實施活動能被正確的執行。
02基礎管理薄弱如何解決?我有高招
只有加強基礎管理,才能使日常工作步入專業化、制度化的軌道。所以,希望打好基礎管理的企業,可參考以下的方法和策略:
01從流程標準化著手,建立明確的流程框架企業需要先建立以責、權、利為基礎的流程框架,然后通過這種基礎管理建設使企業常規的事件納入標準化、規范化、表單化的流程管理,以形成統一、規范和相對穩定的管理體系,以此提高ERP實施的成功率。
02從制度規范化開始,做到有法可依。為了擺脫“人治”局面,企業需要先制定一套規范化的控制系統,使企業的每一個崗位、每一個活動、每一個時刻都處于受控之中,使到企業能做到決策程序化、考核定量化、權責明晰化、措施具體化和控制過程化,也能確保ERP實施的順利執行。
03認真做好定額和計量,確保數據真實可靠。計量是企業生產的技術基礎,如從原材料的篩選到定額投料,從工藝流程監控到產品的品質檢驗,都離不開計量。只有認真做好計量工作,才能保證計量數據的有效性,再經過長期數據積累和統計分析,就能制定出合理的定額,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高質量的ERP數據。
總的來說,夯實的基礎管理是ERP實施成功的基石。如果企業在基礎管理上不能達到一定的程度,又不愿意下決心和下功夫去解決,這樣就不應該匆忙的進行ERP建設,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實施ERP系統,效益注定是不佳的。